✅星力捕鱼九代的➕【溦:—565646—】✅19日外媒头条:安邦保险斥资855亿收购喜达屋.
原标题:一把刻刀下有纯真木偶情怀
□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实习生 傅艳梅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巢晓
曾经,形象各异的木偶们在舞台上又唱又跳,成为老一辈广州人童年里最快乐的记忆。如今,一代木偶戏人,艰难中求创新,用顽强的毅力告诉世人“我不会出局。”时年71岁的陈志强,与他的木偶雕刻艺术共度55个春秋,时间可以诉说木偶的流传变迁,尖刀可以雕琢出他对木偶的毕生追求。
学艺之初,也饱尝艰辛
1960年,16岁的陈志强报考美术专科,被广东省木偶剧团录取为木偶雕刻艺术专业,从此走上艺术之路。1961年,他师从当代雕刻大师叶文芳,于廉江市白银坡农村学艺长达一年多。这段时间里,纵使条件艰苦,但无论酷暑严寒,陈志强都风雨无阻地跟随师父学习雕刻、临摹、描绘等手艺。学习到“看家本领”后,他于1962年回到广东省木偶剧团,开始他的木偶雕刻生涯。
多年来,陈师傅设计和雕刻了多种角色的木偶形象。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,他的作品就与叶师傅的作品一同展出。随着时代发展,陈志强大胆创新,研制了“环氧树脂”、“纸朴”、“泡沫”等新工艺,把木偶制作推向新阶段。如今,陈志强已是广州木偶制作界的翘楚,他的作品及理论文章多次获得各级国际大奖:作品“包公掷砚”荣获国际荣誉金奖,代表作“文成公主”、“西施”分别于1986年、1987年被瑞士博物馆和日本木偶戏艺术大师收藏。
要熟练,就要专心、勤雕
制作木偶的工序主要有六个步骤。首先是打坯,早期陈师傅将木头作为原材料,刻刀作为辅具,先在一块方木中开坯定五官,这个过程需要确定尺寸长短的比例,需能胸有成竹地使用刻刀,刀刀连贯,运力均匀。其次是雕刻,主要是人物五官,木偶造型不同,五官不同,这很考验师傅的手艺。特别是眼睛的开合,雕刻时力道很难控制,还要使它上下左右转动以表情感。
第三是打土。用一种特殊的白土加水和成黏土后,均匀地铺在木偶头的白坯上,再涂上一层蜡,使木偶头表面光滑平整。然后是喷色,即为木偶人物的脸部着色,皮肤的渐变色及腮红的颜色要恰到好处。再就是彩绘,彩绘将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各种面部表情。最后要根据具体角色配上头饰等,至此,一个木偶头就完成了。“学艺要专心,专心要勤雕,勤雕才能熟练”,陈志强一直以师父的这15个字作为坚持下去的信念。
让青少年了解这门手艺
广东省木偶剧团于1956年成立。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,陈师傅对剧团的多名艺徒提供了大量的指点辅导,把木偶雕刻的多种刀法延续传承到新一代木偶艺术人的手上。与此同时,省内外到木偶团学习的艺员也得到陈师傅的指点。最让陈师傅印象深刻的,要数几名来自哈尔滨木偶剧团的学员,“经过近两年的学艺,他们返回剧团后已成为主力军,几年前我到哈尔滨和他们聚会,他们都已是国家级高级木偶设计师和艺术家了”。
为更好地宣扬文化传统,陈师傅曾在中小学生暑期开展的活动中,用“泡沫”、“海绵”等原材料教学生们制作小木偶。如今,陈师傅也经常受邀前往中小学授课,“青少年愿意学习这门手艺,是很难得的一件事,虽然只是基础功夫,但他们能够了解到这门手艺,这就是最好的传承”。
为传承,也需随时代发展
陈师傅介绍,数十年前,中国人的娱乐方式单一,就是看戏,而木偶戏是当时的主流戏种之一。现在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,木偶戏不再是主流的娱乐项目。“那时在广东很多地方都有大量木偶戏团,甚至一个镇上都有几十班木偶戏团,逢年过节都要公开演出,大家带着小板凳到场观看,座无虚席。后来这种民间木偶戏团日渐式微,现在已经很难有这种大型的民间木偶戏团。之前我去高州考察时,甚至出现民间艺人一人撑起一台戏。由于挣钱少,演唱方式没有创新吸引不了年轻人,传承是个问题。”
据悉,广东省木偶剧团一直从事木偶制作的艺人不多,目前只有三四个。如今由于国外艺术的注入以及国内娱乐活动的增加,木偶戏的生存条件愈加艰难。但陈师傅认为,从现状来看,木偶戏有传统内涵,不同于现代娱乐,也有吸引人之处,但前提是要不断创造新的角色,顺应时代发展,这样它才不会消失。“我觉得传统工艺也要跟上潮流,这样才能长久发展,而且木偶艺术应当针对儿童,这个才是发展的出路”。
70后说
“以前住在西关,在文化公园就有木偶戏演出,经常需要通宵排队才能买到票,能够看一次木偶剧也是很幸福的事。”——街坊陈先生
80后说
“以前很喜欢看木偶戏,当时还特地让爸妈给我买木偶剧场的票。相对粤剧那些传统的演出,我觉得木偶剧更加可爱有趣。”
——白领周小姐